您的位置:主页 > 公司服务 >

李育材:初探生命基础设施建设

本文摘要: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1月4日国家林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育材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将交通、电信、能源、房舍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视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工业文明以来,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 在发达国家,人们建立起了空前完善的交通、信息网络和能源体系;在发展中国家,对这些领域的投入也达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灵丹妙药。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攫取的基础上的。

94ky开元官网优惠大厅

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1月4日国家林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育材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将交通、电信、能源、房舍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视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工业文明以来,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

在发达国家,人们建立起了空前完善的交通、信息网络和能源体系;在发展中国家,对这些领域的投入也达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灵丹妙药。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攫取的基础上的。面对由此带来的气候变暖、资源耗减、环境恶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灾难不断向人类袭来的现实,人们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这一背景下,生命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种全新的建设理念和实践,本人有些初步的想法,仅供参考,以期抛砖引玉。

一、生命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出和内涵什么是生命基础设施?这是相对于传统的没有生命的基础设施而言的。当前我们建设的高楼大厦、道路桥梁、通信电力等传统的基础设施,其主要原材料是钢材、水泥、土石以及化学合成材料等难以降解的物质,它们是没有生命的、无机的、不可再生的。

在生产这些原材料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水和氧气,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这就严重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而这些传统的基础设施一旦超过了其使用年限,或失去了其实用价值,人类又要花费巨大的代价将其拆毁,因而这种生产是不可持续的。这里所讲的是另外一种全新的基础设施,它以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体,为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条件,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就是生命基础设施。

与传统的基础设施相比,它们是有生命的、有机的、可再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经营的。保护、恢复和发展这些自然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可再生的资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基础条件的建设,就是生命基础设施建设。因此,生命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过程。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一方面,人类依靠科技进步,创造出了以铁路、桥梁、机场、发电站等传统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正是这个以人类征服自然为基本特征的工业文明,却在日甚一日地威胁着地球整个生物圈的生存环境。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证明,按人与自然和谐的标准,现在看来,地球已超过了其自身的承载能力,难以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了,它的巨大能耗和对自然界的破坏性掠夺,正在给人类社会不断增加着难以克服的生存压力,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矛盾。

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挑战,我们要认识到,必须首先建设好自身生存的基础,否则,一切发展都将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在人类社会新的发展时期,生命基础设施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相对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而言,生命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优先地位,是进行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二、生命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基础反思和审视近300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加快了熵增的过程。

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大量地、过度地开发和消费了化石能源及其他矿物资源,却忽视了其不可再生性和对环境影响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忽视了一切自然资源在人类利用其有效能量的同时,都在产生着无效能量,使能量不断熵化;没有认识到化石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消耗转化过程中熵流的无限增加,加速了地球生态系统逆向演替的进程。二是阻止了熵减的过程。

人类在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忽视了自身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共生关系,陷入了人类利益主义的误区,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降低了自然生态系统增加负熵的能力。而从历史上看,有人曾用这样一句话来勾画人类历史进程:“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用它来形容某些文明的消失,却是非常生动形象的。古巴比伦文明诞生在沃野千里、林海茫茫的两河流域,由于大量砍伐森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原来大片森林、草原变成沙漠,古巴比伦文明因此而衰落。

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森林和草原的消失使尼罗河文明消失了。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在印度河流域繁荣起来。但随着森林砍伐、草原破坏、人口增加,大片土地成为荒漠,印度成为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

基于以上认识,人类要持续生存和发展,必须从以往人类利益主义的理念误区中解放出来,树立在“熵”世界观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北京大学叶文虎教授早在1996年就提出,人类社会的生产行为可以分为环境生产、物资生产与人的生产,而环境生产是物资生产和人的生产的基础。现在看来,传统的一、二、三次产业的划分主要是指物资生产的范畴,而生命基础设施的建设则是优先于传统的一、二、三次产业的“零次产业”。

历史和实践证明,没有“零次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一、二、三次产业的发展就要受到极大的制约,甚至走上衰亡的道路。三、林业生态建设是生命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联合国粮农组织前总干事萨乌马说过:“森林即人类之前途,地球之平衡。”科学家已经证明,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森林关系着生态安全。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存储在森林生态系统中。

科学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2吨氧气。全球森林对碳的吸收和储量占每年大气和地表碳流动的90%。森林被誉为“看不见的绿色水库”。

据不完全测算,我国森林年水源涵养量为3473亿吨,相当于现有水库总库容量的75%,每年水源涵养价值达2500多亿元。森林是生物物种基因库、生物质材料和能源储备库,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森林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资源库。

目前地球上大约500万~3000万种生物中,绝大多数与森林有密切的关系,有一半以上在森林中栖息繁衍。假如森林从地球上消失,陆地90%的生物将灭绝。

94ky开元官网优惠大厅

森林是生物质材料的主要“供应者”。据测算,地球上全部森林积累的生物量,以干物质计为16000多亿吨,约占全部陆地生物量的90%,地球上全部森林的年净生产量约为700亿吨,约占全部陆地年净生产量的65%。

森林是生物质能源的重要“生产者”。我国现有林木中,可用作工业能源原料的生物量有3亿多吨,可替代2亿吨标准煤;利用现有林地,可培育能源林2亿亩,每年可提供生物柴油500多万吨,木质燃料近4亿吨,折合标准煤约2.7亿吨。森林关系着人类健康和精神的需求、社会和谐稳定乃至国家政权的巩固。

据测定,每公顷森林每年能吸附50~80吨粉尘,城市绿化地带空气的含尘量一般比非绿化地带少一半以上。许多树木能分泌杀菌素,如松树分泌的杀菌素就能杀死白喉、痢疾、结核病的病原微生物。闹市区空气里的细菌含量,要比绿化地区多85%。

人们沐浴在森林中对调节情绪、消除疲劳、疗养保健、增强免疫机能等有诸多妙效,促进人们身心愉悦和健康长寿。我国有43亿亩林业用地,还有8亿亩可治理的沙地和近6亿亩湿地,三者合计相当于我国耕地总面积的3倍多。仅25亿亩集体林业用地,按每户经营50亩计算,就可使5000万农户、2.5亿亩农民得到最适宜、最直接、最可靠的就业机会,实现安居乐业。

从最近希腊、美国等一些国家发生的森林火灾来看,一向宁静的森林也成为维护国家和政权安全的重要领域。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如果森林被破坏,人与自然就不会和谐,更不用说国家安全、政权稳固了。由此可见,森林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失去森林将失去未来,失去一切。早在10多年前,复旦大学张薰华教授就提出:“林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他说:“在大农业的排序中,应林字当头。

农业搞不好,会饿死一些人;林业搞不好,人类生存的基础就没有了。”科学、有效的林业生态建设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熵减的过程。

加快以林业生态工程为主的生命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生态系统增加负熵的能力,从而抵消由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所引起的熵增,使整个生态系统的总熵不再增加。因此,我们应该从生命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和看待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要以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发展空间为目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最终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命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森林的严重破坏,导致了物种灭绝以及物种生存环境的毁坏,进而导致生物链的断裂,生态系统的失调或崩溃,造成自然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不和谐。而生态文明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和睦共处、协调循环,并以此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与全面发展的新型文明;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这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重大革命,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大力推进生命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当前全社会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生命基础设施建设强调生态、环保、可再生与可持续性,从根本上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既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五、生命基础设施建设的初步实践和展望面对严峻的挑战,人类逐步认识到,必须加强生命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才能继续维持自己的美好家园——地球。而林业作为生命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居于基础地位,处在前沿阵地,扮演关键角色,发挥先导作用,肩负着别的任何行业都不可以替代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加大了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投入,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防护林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石漠化防治、沿海防护林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些重点工程覆盖了全国97%以上的县,规划造林面积超过11亿亩。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覆盖82%的国土面积,总投资4300多亿元,惠及全国25个省区市的1.24亿农民。其投资之巨、惠及人口之多、覆盖面之广、周期之长、影响之深远,堪称世界生态工程之最,是我国新世纪再造秀美山川的伟大壮举。

这些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是生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载体,使我国的生命基础设施状况在总体上得到了改善。从微观上看,生命基础设施建设理念在城乡建设的一些具体环节上得到了应用。许多国家已经把城市林业建设、园林绿化纳入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屋顶绿化,在修建广场、停车场时应用可生长绿色植物的新型建筑材料等。近些年来,国内许多城市林业建设中也有类似的做法,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007年5月,国内外150多个城市的市长和市长代表在成都发表宣言指出:“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建设的主体,树木是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等等,这说明了人们对加强城市中生命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郑重承诺:到2010年中国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18.2%提高到20%。这是中国为13亿中国人以及全人类建设完善的生命基础设施的重大举措,树立了中国在世界生态环境建设中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在举国上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生命基础设施建设也必将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关键词:李育材,初探,生命,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绿色,94ky开元官网优惠大厅

本文来源:94ky开元官网优惠大厅-www.roystongeorgia.com